近年来,济宁市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和治理水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体制改革,完善管理机制。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是增强城市发展整体性系统性的坚实基础。济宁市在全国率先推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在城市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成立城市运行管理委员会,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中心调整为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积极对接协调省机构编制部门,启动济宁市城市管理局更名为济宁市城市运行管理局工作程序,科学界定城市运行管理的内涵、职能,基本形成“一委一局一中心”的组织架构,形成上下贯通、高效快捷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
城市运行管理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下设办公室,实行实体化运作,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来看待,发挥城市运管委在推进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济宁市不断健全完善城市运行管理、监督考核和结果运用机制,制定了《济宁市城市运行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实施方案》《济宁市城市运行管理考评办法》,厘清市、区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将城市运行管理综合考评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建立责任明晰、标准规范、考核严格的城市运行管理大格局。
二、加快平台建设,提高治理水平。济宁市2016—2020年连续五年将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重点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市级平台2011年建成运行,2016年济宁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实现系统拓展,2020年完成新一轮系统升级。目前,济宁市按照“新城建”试点工作要求,统筹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一体化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着力打造城市安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交通等领域的智能应用场景,推动对城市运行的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市级平台对上与省级、国家平台完成对接联网,对下推行市、县(市、区)一体化运行模式,接入共享相关部门视频监控资源,拓展智慧环卫、智慧渣土、户外广告、共享单车等系统应用,对主城区238条主干道路、417辆环卫车辆、945辆渣土车全时全域监管,广告门头录入系统10313家,部署19个共享单车监测仪,累计将4万余辆共享单车纳入监测休系,初步实现数字化呈现城市全景、智能化开展高效管理。
三、实行重心下移,开展共同缔造。济宁市不断深化创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探索创新城管进社区工作机制,组建城管“民情书记”工作队,与社区党组织完成结对共建,覆盖全市县市建成区、街镇和社区,精准掌握城市基层治理领域短板问题,及时协调处置化解矛盾,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工作队每月5号、15号、25号到联系包保社区进行走访,建立了“认真倾听群众声音,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困难”工作机制,构建起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一年多来,解答群众咨询2000余件,解决群众关心的居民小区噪音扰民、市容市貌、市政设施、环卫保洁等城市管理问题3800件,办结率达99.8%,市民满意度由2018年的63%上升至2020年的95%,用城管干部“下沉深度”换来了基层群众“幸福温度”。(厅城管局)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